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长期政策缺位将导致中国生物产业与国外差距持续拉大



  迅速制定符合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政策迟迟不出台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们跟国外的差距正在持续拉大。短短几年时间,全世界又冒出1万多家生物技术企业,这是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可我国到现在只有500家,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再过5年,也不过600~700家,而全世界生物技术企业将达到3万~4万家,那时许多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里,再去竞争就很晚了,至少我国会失去50%的发展机遇。这一切并非危言耸听。

  当前,生物医药技术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美欧生物制药企业已呈规模效应。与之相比,中国的生物制药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规模,国内目前产值过亿的生物制药公司只有沈阳三生、深圳科兴等几家企业,可谓少之又少。而据中国生物工程国家“863”计划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介绍,在生物制药尖端领域——基因工程方面,国内真正在做的企业仅仅几十家。基因工程药品品种不少,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两大品种,即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干扰素。另外,国外相当多的生物制药企业的收入来源并非单一产品销售收入,其他如产品授权收入、合作研究收入也占据了相当份额,特别是一些纳斯达克上市专业型生物技术公司,这些收入已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实现收入的手段十分单一,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几个产品,而企业的新药储备很少,难以形成产品梯队。

  政策缺位,地方很难执行到位。笔者通过与刘建亚的深入交流发现,由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长期缺位,各种问题愈发凸显。归结起来,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下:第一,缺少创业的群体,首先是创业“领头羊”短缺。怎么解决?要有相适应的政策吸引和政策配套。第二,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达到充分的认同和认可。第三,不合理的税收问题,增值税问题与所得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国内生物制药的自主创新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已产业化的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他 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大多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由于缺少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上,导致一些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严重重复。

  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支持不够。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的前期资本投入非常大,目前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支持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所急需的资本问题显得更为迫切。政府的担保不被银行认可,企业的技术再好都没有用。生物园既面临吸引资金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配套政策缺乏的问题,主要受大的政策环境的影响,目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国内外资本融通渠道的差异很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而在全球生物技术最为发达的北美,中小企业资本融通渠道要多得多,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者个人出资、私募资金、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由银行管理,政府担保比例从75%到90%以上)、工业研究基金(通过审批后的拨款如:美国的国立研究院、加拿大的工业科技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并购(兼并、合作、战略联盟)战略投资、上市融资(IPO)、政府的养老基金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等渠道融通资金。畅通的融资渠道带来了充足资金,很好地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

  面对产业面临的困局,综合考虑必须从三个方面破解。首先是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支持;其次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第三,鼓励民间资本、市场资本进入,同时通过税收杠杆保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改变人们对这个产业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以及急功近利的现实情况。现阶段从政府到各级主管机构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其发展规律,区域地方政府层面甚至更欠缺一些。

  来源:博客中国 魏慧章 2006-06-15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