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盐企业将砍三分之二
昨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由于水平落后且小企业众多,国家将对盐业进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不大的食盐企业将面临淘汰或者兼并。据透露,盐产品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全国食盐定点企业将由现在的121家缩减到50家以内。
据了解,国家将逐步改变制盐企业“多、小、散、弱”的状况。并将逐年关闭、淘汰海盐年产30万吨,井矿盐年产10万吨,湖盐年产10万吨以下的企业。新建盐厂要年产达到60万吨以上,并鼓励大企业兼并改造中小企业。到2010年,新品盐种要由目前的不足百种达到200种以上,在2010年末仍未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关闭。
“澳大利亚一个300万吨的海盐场只有120多人,而我国100万吨的海盐场却有4800人。”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董志华透露,我国制盐业就总体水平而言,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工艺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产品品种少,劳动生产率低。我国盐的品种只有一百多种,而美国、日本已达上千种。我国制盐工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全国现有工商登记的所有制盐企业840余家,平均产能6.5万吨左右。
此外,盐类产品的价格分配也极不合理。董志华表示,以河南省的盐业市场为例,盐厂对外调拨价为424.6元每吨,经盐业公司调拨后其价格为640.25元每吨,盐业公司分包后向销售部门的批发价在880元~930元每吨之间,到市场上后最终的销售价为1200元每吨。盐类产品的价格分配很不合理,中间环节的加价过高,但生产厂家的定价则太低,导致厂家微利甚至赚不到利。此外,中间加价部分又不可能投入到制盐工业的发展上使用,从而导致中国盐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来源:上海青年报2006年06月16日记者 钟建伟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