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服务中小企业
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昨日举行
华西都市报:全球政经变局下的产业与金融如何发展?昨日,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成都举行。800余位业界专家、知名人士围绕“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主题展开讨论,共谋中国金融可持续创新之道。
全球政经变局下的产业与金融如何发展?昨日,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等政学商三界800余位业界专家、知名人士围绕“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主题展开讨论。
昨日上午,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嘉宾以“全球政经变局下的产业与金融发展趋势”为主题发表专题演讲。此外,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等嘉宾,还以“未来10年西部产业与金融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为主题,展开圆桌讨论。专家学者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提出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思路。
嘉宾观点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变局中把握历史契机
张燕生认为,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的全球化,可以概括为“开放驱动、市场化驱动、创新驱动”。“在这样的变局下,中国应该继续推动开放合作,推动西部的开发开放。”他认为,以成都重庆为龙头的大西南城市群,必须集聚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资源,最优秀的企业,才会使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
对于四川的产业和金融,张燕生表示,“要把握住消费升级、新需求结构产生的历史性契机,也就是老百姓开始用消费来支撑我们生产好商品,创造好服务,产生新创意。”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让大数据金融成为习惯
张宗益解读了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即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主体的多元化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与大投资银行的产生;资本市场的大发展;科技进步与金融业生态的演变。在这样的趋势下,张宗益认为,大数据将促进金融产业的转型,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我们要让大数据金融成为我们的习惯。”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金融机构要做小企业的生意
刘永好说,十多二十年以前流行“孔雀东南风”,西部大量的人到沿海去。今天不一样了,从东部、中部甚至从国际来的企业都到西部来投资发展了。对于金融机构的变革,刘永好表示,“要从高端大气上档次,变为平易近人接地气。一定要做平民的生意,做小微企业的生意,做小企业的生意。金融必须转型,要转型更接地气,要为客户服务,要为广大的市民服务。这个转型带来信任,带来市场,非常重要。”中共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
西部金融业的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
李兴山认为,从四川及整个西部来看,今后金融业的发展主要还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从纵向看,就是改革转型创新;从横向看,要着重提高三化水平。”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经济来说更为重要。他认为,“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主要在农村和农村之间,也即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经济即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要途径。”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
金融业必须走向跟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对于如今全球金融业面临的问题,陈峰指出,“就是产业和金融的分离,它背离了金融的发展,也背离了产业为基础的导向。”
他说,西部是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金融业必须走向跟企业结合的道路,运用现代金融业的各种成功经验,加快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中小企业成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前局长李连仲:
西部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小微企业
李连仲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长江自由贸易区经济带,陆上的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带,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西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作为后发地区,有后发优势,要发展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高劳动创造力的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杨建龙:技术进步打开全新空间
杨建龙认为,在劳动力成本已不再低廉,资源尽管丰富但也不足以填补空缺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打开了全新的空间,要把传统领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矛盾,通过技术进步转化成一个新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互联网金融是关注目标
在个人金融需求爆炸性增长的背景下,梁信军表示,“西部要发展金融机遇非常好,我建议应该从个人金融、直接金融、创新金融入手,集聚有资产运用能力的金融机构。”梁信军看好未来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并表示四川可以考虑这些产业。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
金融要为实业服务
赵振华认为,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未来需要工业和农业相互协调,城市跟农村相互协调发展,金融要为实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