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艰 理当多助
“银行对中小企业确实会感到风险比较大,而且做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在银行里,一般是把此类贷款和正规贷款区分开来的,这本身就带了一副"有色眼镜"。但是,中小企业是不是没有经营价值呢?不是。从风险看,央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些贷款风险很低,甚至没有什么风险。但是,银行从这些项目上也赚不到什么钱,因为利率下浮后得不到什么收益。风险、收益总是匹配的。
“而中小企业呢,现在的问题是银行还没有找到一个低成本了解其风险的办法,于是只好提高利率来覆盖可能的风险。其实办法是有的。比如,一些著名大公司的上下游客户,它们的业务围绕大公司展开,很稳定,对这些客户只要看其订单流稳定不稳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很多抵押物、要那么高的利率。
“还有一个政策配套问题。为什么银行把那么多业务移到表外?因为表内业务的刚性约束大,如存贷比的要求,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又那么高,很多钱被"冻结"着动不了。移到表外做理财业务,利率自然高。如果表内的空间大一些,能回到表内,利率自然会下来一些。”
谈到这里,银行行长说,“这就又无解了”,因为央行和银监会都不愿意承担放松银根、管制不力的责任,没有人敢说放。于是,只好继续现在的模式——银行积极给央企、地方政府管的大国企、政府平台放贷,它们继续拥有大量资源。但因为议价原因,银行其实从中也赚不了太多钱,而且大量投到基础设施中的钱从长期看也有风险,因为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机制解决不了,收不到现金流,是靠政策再东挪西借和用土地背书。很多地方鼓励民企投资基础设施,为什么民企不投呢?因为收不到钱,定价不是按市场规律,而是顺从“民意”的免费或少收费要求。
银行的大蛋糕被“投资拉动”分走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资源少,利率高,经营压力自然也大。
谁都有道理,而现实是,民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是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