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府小钱博大 筑“金融洼地”
———成都高新区绘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路线图
今年4月,记者随四川工业强省采访团赴江浙采访,其中宁波市的采访重点是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6月在成都高新区,记者惊喜地发现该区在此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并不逊于沿海发达地区:通过最巧妙地在区域内运用政府资源,搭建务实的服务平台,以少量的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吸引社会金融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记者杨晓“我们急需的1000万贷款已经到账,没想到管委会办事效率这么高!”16日,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胡凯春主任告诉记者,该所下属的三零盛安公司仅用了20多天,就走完了这笔资金的担保、贷款流程。
上月,成都高新区经贸局了解到:三零盛安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而求告无门时,第二天就联系了成都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上门为三零盛安办理担保手续。
银行:沟通开启便利之门
去年起,该区组织了多次银企洽谈会、行业会,组织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以及专家学者进行多方交流,创建中小企业与金融部门的沟通机制,先后与工农建中等成都所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互动沟通的渠道,并争取到了政策性银行支持。5月24日,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支持中小软件企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将继2005年底向高新区中小企业授信2亿元后,再度向中小企业授信1亿元。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的首笔2亿元授信额度中,已有4批30多户中小企业获得了融资,每家获贷款100-500万元不等。目前无一家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担保公司:愉快合作建“洼地”
去年8月在成都注册的瀚华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有5000万。“如果为区内企业提供担保,高新区管委会将奖励担保公司年末担保余额的0.5%。”瀚华常务副总彭刚说: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很严密,我们肯定不是冲着奖励去的,但高新区的政策确实让担保公司感觉很愉快。在感性层面上,这种“愉快”会更多地集聚社会金融资源,使高新区成为“金融洼地”。
目前,高新区共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302家,只占企业总数的8.07%,而其余3000余家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课题,在成都高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靠担保公司是现实渠道。与其自建担保公司,不如通过发放担保奖励“四两拨千斤”。去年,高新区80多户中小企业获得了2.6亿元担保贷款,区上拿出100多万资金作为奖励。今年,高新区的目标是帮助中小企业担保融资5亿元以上,预算的奖励资金自然还要翻番。
愉快的不只是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亦然。高新区去年还拿出了800万元补贴企业40%的担保费和利息,今年预计这笔资金会涨到1000多万元。高新区内称此为“反哺”———这种补贴比项目资金更科学,因为洒的是“及时雨”,而企业发展壮大了,会缴更多税。
区域内:条条道路通“融资”
今年2月,该区成立了一个非常设机构:中小企业融资及担保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成都市市长助理、管委会主任敬刚担任。该领导小组的成立,被誉为高新区“内部培育大企业”战略的重大举措。高新区针对中小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分别实施资助、投资、担保、创业培训、国内外上市等全方位支持的抚育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已经出台:
———先后组织200余家企业参加了信用信息征集工作,通过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中介机构为49家企业出据了征信报告,为60家企业出据了信用评级报告,并向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担保试点企业112家。
———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助,逐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基础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传递给金融部门。
———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拓宽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充分调动担保公司的积极性。
———对通过融资平台融资的企业,以财政贴息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高新区经贸局贸易金融物价处副处长黄光耀认为,下一步至关重要的是在引进风险投资基金上取得突破:要说服管理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接受风险投资;其次,还要遴选推荐真正优秀的中小企业项目,提高区域辨识度,吸引国际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基金瞩目。高新区“四两拨千斤”的路越走越宽了。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