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西湖・AI法律科技赋能社会治理论坛”在杭举办 800余位各界代表共探数字法治新路径
西湖之畔智慧汇聚,钱塘潮头法治扬帆。8月2日,首届“智汇西湖・AI法律科技赋能社会治理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主办、法保网承办,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杭州市民营企业协会、浙江民建企业家协会、浙江省清华学子企业发展促进会、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北京杭州企业商会联合支持,吸引了来自政界、法学界、科技界、企业界的80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科技的深度融合,探讨AI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论坛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宣传总监吴雨霏主持。
一、 会前预热:“创之花”报告会奠定思想基础
8月1日下午,作为论坛的重要预热环节,“创之花”第三季主题报告会率先举行。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秦丰博士以《国学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讲分享。他从组织建设与制度创新的视角,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科技治理相结合,为AI法律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提供了宏观思路,为后续论坛的深入研讨筑牢了思想根基。
二、 开幕式:顶层设计指明发展方向
论坛开幕式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在贺信中强调,推进AI法律科技健康发展需把握“三个统一”:一是坚持“科技向善”与“法治护航”相统一,明确AI应用边界并嵌入伦理审查,确保技术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二是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完善配套细则,借鉴杭州经验开展试点,让制度创新扎根实践;三是注重“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促进,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参与全球AI治理规则制定,让中国智慧融入世界治理格局。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方正辉代为宣读。
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执行会长王民在致辞中指出,AI法律科技正成为连接商业创新与法治保障的“关键纽带”。他提出三点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坚守“技术向善”伦理底线,让科技发展饱含人文温度;推动全球规则共建,让中国方案贡献世界智慧。他同时期待“法保网”等新锐力量能加速成长为新的行业标杆,成为下一个“六小龙”,共同织密商业生态的法治守护网。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为AI法律科技创新提供了“沃土”。当前,AI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法律服务模式:智能合约让风险从“隐性”变“显性”,类案检索让维权从“高价”变“平价”,算法调解让纠纷解决从“耗时”变“高效”。这些创新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法律服务高门槛难题,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一个市场主体。协会将持续推动技术红利普惠,构建“算法为笔、数据为墨”的新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法律支持。
三、 核心发布:超级AI法律智能体开启普惠时代
开幕式上,法保网超级AI法律智能体LawOne首次正式发布,成为全场焦点。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鸣起,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穹,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执行会长王民,九三学社中央原秘书长徐国权,法保网创始人&董事长李俊凯、副董事长张挺、CEO何俊伟、副总裁陈建国共同启动发布仪式。
法保网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华涛介绍,LawOne依托法保网亿级真实法律服务数据和先进算法,打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时空限制与价格壁垒,可为普通人提供高性价比的专业法律服务。这一突破标志着“AI+法律科技”正式迈入民生普惠时代,让“专业法律服务触手可及”从愿景变为现实。
四、 主题演讲:跨界智慧碰撞解码治理命题
主题演讲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围绕AI法律科技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度分享: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以《推动现代科技与法治的深度融合——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为题,解析现代科技与法治“1+1>2”的融合效应。他强调“融合不是替代、创新必须守正”,指出“科技应成为法治的‘翅膀’,为治理现代化加速赋能,而非‘脱缰的野马’脱离制度约束”,为平衡技术创新与法治坚守提供了方法论。
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理事长赵大程提出“AI+法律援助”普惠化路径,建议通过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破解资源分布不均难题,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从国家战略高度解读新质生产力,指出其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要素重组与制度创新,需突破AI法律科技技术瓶颈,推动“科技—产业—治理”协同发展,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鸣起聚焦平台用工新挑战,建议构建“算法透明化监管”“权益保障清单化”体系,在鼓励新业态发展的同时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实现创新与保障并行。
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从商业模式演进视角分析,提出平台经济、数据交易等领域需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框架,平衡创新活力与制度规范,让市场在法治轨道上有序竞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高度肯定了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主办的此次论坛,认为其具有 “意味深长、意义深远” 的重要价值,并着重指出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在 AI 法律科技的赋能下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从国际视角强调,AI法律科技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展现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应助力跨境合规与风险管控、提升跨境争议解决效率、优化海外市场准入与决策、应对国际规则与知识产权挑战。
五、 前沿研讨:凝聚共识开创治理新格局
在“AI法律科技前沿瞭望与实践解码”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立法、城市智慧治理等议题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提出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 的核心理念。人工智能立法是技术理性与法律理性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弹性治理框架。构建“技术可信、法律可依、伦理可溯、全球共治”的治理生态。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以《数字正义与权利保护》为题分享,指出“数字正义不是技术对正义的替代,而是正义在数字空间的延伸与升级”,需通过智能审判透明化、数据治理规范化,让每个数据主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剖析人工智能立法核心矛盾,提出“在动态平衡中构建弹性框架”的思路,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法律体系提供前瞻性构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对比全球人工智能立法实践,建议我国立足国情、对标国际,在数据跨境流动、算法歧视治理等领域形成中国特色制度方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文豪聚焦城市智慧治理,提出完善算法公开、权利救济等制度,实现技术赋能与法治规范深度融合,让智慧城市更具温度与公信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边永民探讨AI在跨境法律纠纷中的应用,指出AI能助力中国企业精准掌握国际规则,高效应对跨境挑战,为“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持。
法保网创始人、董事长李俊凯表示,“释放法治生产力”是法保网的核心使命。他分享的“专业服务产品化3.0”战略,构建起覆盖“个人-企业-律师-政府”全链条的产品矩阵,标志着多场景、立体化法律科技生态成型,为行业革新树立里程碑。
六、 生态共建:多元协作共绘发展蓝图
论坛现场举行“AI法律科技生态共建签约仪式”,法保网与杭州市司法局、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管委会司法局等政府部门,以及苏州城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数达升腾科技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深化合作,联动华福证券打造“资本+科技”双轮驱动模式——华福证券将提供全周期投行赋能与产业资源对接,加速推动法保网法律AI大模型及智能体应用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法保网联合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温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普惠金融与合规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与超捷股份合资成立上海超捷智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深度融合云端智慧大脑与智能硬件,推出法律AI机器人。并联合盈科外服、分众传媒、税友集团·亿企兆睿、知行企服等跨领域领军企业,构建覆盖政策支撑、金融赋能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网络。
圆桌对话环节,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原巡视员辛仁周,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产业研究员钱雨,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博士后辜凌云,清华大学博士后马绪峰,法保网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张挺,围绕“AI法律科技的实践落地与未来路径”展开交流,就技术研发、政策支持等达成共识,对话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交流培训部主任、副研究员李青主持。
七、 成果总结:法治科技同频共振启新程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凯、叶焙、叶文贤及浙江省相关单位领导出席论坛。此次论坛系统梳理了AI法律科技在司法改革、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明确未来发展三大方向: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完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制度与伦理规范,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
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人工智能与法治文明在新时代同频共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