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山:用小额信贷干大事(慈善家)
他和他的团队把小额信贷引进中国,帮助众多人脱贫;
美国乡村银行基金会将2000年度“先锋奖”授予他和他的团队所创立的南召扶贫社;
2004年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又被他和他的团队获得;
他就是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发扶贫基金会发起人杜晓山教授。
迈出中国小额信贷第一步
1993年,杜晓山教授到孟加拉参加小额信贷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在这一年,他与小额信贷终生结缘,开始了自己的小额信贷之旅;在这一年,他决定把推广小额信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杜晓山这样解释自己对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小额信贷感兴趣的原因:“当时国内扶贫贷款很难真正的发放到贫困农民的手中,而且扶贫贷款的还贷率很低,而孟加拉的GB扶贫模式正好相反,不仅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且还贷率极高,这样农民可以依靠贷款脱贫,同时贷款可以循环使用,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但当时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很多学者认为孟加拉模式并不适合。尽管如此,杜晓山和一些持相同观点的同事还是决定先试一试。一旦成功了,将会帮助很多的贫困人口,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当时国际机构设立了一笔资金,专门用来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小额信贷项目,而且这笔资金是委托给孟加拉乡村银行信托基金(GT)管理的。杜晓山于1993年10月参加了孟加拉的小额信贷国际会议,在接受培训之余,他向乡村银行信托基金递交了之前准备的项目建议书,得到了5万美元的低息贷款。
从孟加拉回来后,杜晓山和他的团队便开始着手开展小额信贷项目。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河北易县,那是一个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易县,杜晓山和他的团队建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小额信贷扶贫为主的扶贫经济合作社。除从孟加拉乡村银行信托基金(GT)获得的5万美元贷款外,他们还向福特基金会申请了5万美元的项目资金,杜晓山以10万美元,5个工作人员迈开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第一步。
从此,杜晓山和他的团队用十几年的时间,在中国最贫困的农村进行小额信贷扶贫的实验,并且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扶贫机制。河南虞城、南召、陕西丹凤、四川金堂、河北涞水,项目点一个个开展起来。
穷人的信用是最好的
小额信贷的贷款不以实物、资金来担保,而是靠农户的信誉来担保。多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有良好的管理,以信誉为担保的贷款,还贷率也可以高于95%,甚至更好。由此,杜晓山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穷人的信用是最好的。他以事实证明,穷人的信誉度决不低于其他社会群体,甚至高于富裕阶层。
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阻力和障碍,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杜晓山告诉记者:“因为小额信贷组织是一种类似金融机构,但又未经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所以某种程度上,国内众多小额信贷组织一直处于不合法的状态。”
“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小额信贷组织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组织发展。一方面,组织没有合法身份,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来工作;另一方面没有融资渠道,影响到机构的筹款。”谈到这些,杜晓山显得有些焦虑。他目前正面临资金难题,来自国外的项目贷款大多数都还清了,但仍有一部分贷款没有还,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信托基金(GT)20多万美元的贷款,美国乡村银行(GF-USA)17万美元的贷款。因为没有新的资金注入,要偿还贷款只能中止一部分项目,用项目资金还款。目前杜晓山正和这些机构商议,是否可以延缓还贷。此外,他在积极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希望可以如期归还贷款。
面对这些发展的困境,杜晓山丝毫没有减少对小额信贷的热情,因为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支持、参与小额信贷,同时政府的政策在逐渐放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在讲话中提到,小额信贷项目扶贫的效果很好,政府要支持和发展小额信贷项目。
杜晓山要推进整个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去年年底,他和他的合作伙伴(社科院、商务部和全国妇联)发起成立了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旨在对内强化入网组织的行业自律、业务交流培训,提升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整合力量,向监管部门争取政策。100来家小额信贷机构都加入了这个网络,这个数目占全国曾经有的NGO小额信贷组织总数的1/3。
杜晓山说:“每一个人都要为社会做一些事,能力大就多做一些,能力小就少做一些,但不可以不做。我一直在为穷人、为弱势群体做一点事情,因为自己的能力就在这。”
(摘自《公益时报》)
来源:《市场报》 宋扬 程芬( 2006-07-07 第06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