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商家为什么累
普通人来到中关村,感觉就是一个字——乱。而对于那些常年在中关村里工作的人们来说,感觉也是一个字——累。因乱而累,因累而乱,是一个解不开的怪圈。
在中关村,感觉累的何止是人,实际是楼也累、路也累、车也累、桥也累,甚至连树木和空气都累。累即辛苦,累即沉重,我们真该好好想想,这么多的辛苦与沉重到底因何而来。
商家累 累在算盘太小
我不好意思说中关村里的商家一个个利欲熏心、无诚无信、穷于算计,只能说他们是肚里的算盘太小,对眼前的一点利益看得过重。其实,以我10年间游历中关村的深刻感受来说,采用前一种说法无疑是更为准确的,却不免要落一个刻薄的嫌疑,更会让商家们反驳叫屈。
俗话说在商言商,我们这些处身于商外的人,实际很难体会到中关村大小商家的生存压力,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一个柜台月租近万元、一套三居室的月租金超过3000元。费用高、成本高,必然要靠拼命赚钱来补偿,然而中关村的商家们赚起钱来却是不讲信誉不择手段,商业气氛因之而大坏,却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大了经营的压力与难度。试想在一片恶誉的笼罩之下,商家又岂能不累。
说到中关村商家的恶誉,其历史可以说尽人皆知,多年来未见大的改善。笔者在此也无须举什么例子,相信任何一个在这里买过几次东西的人都会有切身感受。日前听说出了一本指导人们防备商家欺诈的“购物手册”,但我敢说即使你把那些条条款款背得滚瓜烂熟,依然有可能上当受骗。
商家的累,首先是累在了自己的不厚道。
卖场累 累在胃口太大
中关村是所谓黄金商业区,寸土寸金的形容并不为过,然而楼建得太多也未必是好事。日前有报道称,目前中关村里仅几个大卖场的营业面积就超过30万平方米。不敢说这样的面积一定就是供过于求,但实际情况的确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相互之间虽近在咫尺却冷暖分明。就各家卖场的境况来说,海龙、鼎好最火,太平洋、硅谷次之,科贸、数码城又次之。前者的商户之密几无落脚之地,后者却是整层整层的大量闲置。如今科贸刚刚有所转机,数码城依然如故,却又有新的卖场(E世界)开张,新的工程(鼎好二期)启动。前车之鉴视若无睹,真不知道新卖场的楼主们是怎么想的。
如此密集的专业化市场布局,大概除华尔街之外难有匹敌,风险性无疑是非常大的。早在几年之前,在京的各家媒体和地产、商业研究机构都对中关村地产过热的现象进行过评议,置疑和反对的意见占了大多数,却并未对地产商们产生明显影响。结果,开盘较晚的科贸和数码城遭遇冷市,局面一度令人惨不忍睹。科贸经过几年的挣扎,如今刚刚呈现一丝红火的迹象,但据说这也是以低租金换来的,能否保持长久实在很难预料。
其实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中关村的卖场都是太多、太大了,地产商早晚要吃苦头。即使是银行的钱,也终归是要还的,这是根本。
管委累 累在无从下手
一边是声誉不良的商业氛围,一边是风险性日增的商业环境,两大不利因素相加,无疑是摆在中关村管理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从目前来看,它在这两个问题上都难以有所作为。
先说商业环境,卖场太多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关村管委会却无法让地产商们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我不确切地知道管委会有没有土地管辖权——应该是没有,但至少它在本区域内的商业楼盘规划上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力,理应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否则“泡沫”的危言一旦成为现实,就将严重威胁中关村商圈的长远发展。
至于商业氛围方面,应当说中关村管委会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拿卖盗版和拉客的“粘虫”们来说,其人数之多、行动之分散,给打击治理增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此,中关村管委会配合海淀区政府,宣布在今年的7至9月份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治理行动,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日前来到中关村,惊讶地发现那些往日挥之不去的“粘虫”们,如今竟然一个也未遇到,足见治理效果之显著。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类似这样的短期治理只能是短期有效,一旦行动结束就将出现反弹。更进一步讲,一些不良商家的行为根本够不上违法违规的程度(起码是抓不到现行),却实实在在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败坏了中关村的声誉。对此,管理部门确实难有治理良策。
来源:《市场报》 清晨( 2006-07-17 第05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