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专项资金如何避免成为“唐僧肉”(记者述评)



  刚出炉的广东2005年审计报告显示:去年该省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有些没能“好钢用在刀刃上”,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等的10项专项资金中,4334万元被虚报冒领,4271万元被转移、截留、挪用挤占、违规使用。这其中包括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等。而不久前,记者在珠江三角洲采访循环经济、企业技术改造时,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诉苦:政府专项经费门槛高,难分一杯羹;税费贷款优惠迟迟未配套,政府扶持如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两种讯息一对比,引人思考。
  在经济领域,政府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往往体现了产业政策的导向,或优化产业结构,或促进技术创新,或扶持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因此,这些资金的价值不仅在于经费额的多少,更是明确的经济政策信号,期望通过政府资金流向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例如,这几年国家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省级政府财政中就安排了相关的节能降耗经费,对节能降耗突出的企业有所倾斜,鼓励并推动企业的节能降耗行为。然而,这些从政府财政口袋里好不容易“抠”出来的钱,是否能花在刀刃上,是否能产生拉动效应,颇费思量。

  在广东查出虚报冒领的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中,有企业通过虚报项目、伪造申报材料、虚大预算等方式套取经费。在这些专项经费的申报中,很多门槛不可谓不高,手续不能说简单,仍然暴露出如此问题,一方面说明专项经费的申报管理、监督评估需要跟踪问效,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方式需要认真探讨:怎样才能让同样的资金投入产生更大的产业带动作用,而不是给有限的申报企业洒“胡椒面”,更不是让名不符实的企业骗取经费。

  以技术创新为例,通过直接的财政科技拨款和间接的财税优惠政策是各国激励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普遍做法。有学者曾经提出,直接的财政拨款和间接的财税政策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前者是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后者的企业受益面更广,往往一分钱的投入带来的是企业自主投资经费的数倍增长,出现“乘数效应”。

  直接的财政拨款要讲究策略,如用于对企业贴息贷款,不仅能带动银行对企业创新行为的金融支持,而且推动企业的每一分投入都追求更大的产出绩效。但是目前我们的一些专项经费却未能实现这样的“四两拨千斤”,如有企业直接把申领的政府经费填补自身投入,减少了配套资金,没能实现拉动企业滚动投入的效果;还有的专项经费因为申报不透明、评估不科学,成为少数企业得以瓜分的“唐僧肉”……

  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从政府资金中得到的直接支持并不算多。根据2000年的数据,我国企业研发活动经费中来自于政府资金的比重为6.9%,而很多发达国家政府直接资助大约占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10%-25%。今后,国家的相关扶持资金必定不断增长,怎样让这些资金投入发挥应有的效益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以间接的方式,例如通过各种减税手段资助企业研发、拓展。就在广东审计报告出台的同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对该省循环经济发展调研的建议,其中就提到要加快出台相关的产业、技术、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除了财政拨款之外,只有善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才能确保政府对产业的导向、对企业的扶持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华南新闻》记者 张翼鹏 ( 2006-07-27 第02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