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民企红筹上市不能操之过急(对话)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
记者:近几年来,红筹股上市十分火爆,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融资方式的?
金伯生:从去年开始,国内A、B股市场已步入良性循环,今后还将开拓创业板市场,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好于以往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不必舍近求远,完全可以在国内实现上市融资,这样也可以防止那些优质的国有资产流失海外。民营企业则对这一方式比较欢迎。
记者:红筹上市向外管局、商务部这样的政府部门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金伯生:关键还是“监管”两个字,监管的难点更多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企业高管。
记者:目前,众多企业通过红筹方式上市融资,您认为它们总体情况如何?
金伯生:已经海外上市的企业整体发展面不错,这些企业的市值已远远超过境内所有企业市值总额。但其中也不乏害群之马。有的企业财务不明,做假账,在申报等方面违反当地法律。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由于对当地法律不了解,而无意中触犯了法律,通常民营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例子更多一点。
记者:您认为民营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金伯生:不管如何发展,打算红筹上市的企业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中介,否则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有一家沈阳的民营企业,十几年前就想到海外去上市,找了很多家中介,但都没有进展,最近才有点眉目。同时,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不能完全依赖于中介的服务,自己也要学会规则,了解法规,自己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外,上市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自身实力,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能方面有充分的准备。如果现阶段还不具备红筹上市实力的话,最好暂时不要去上市,这样不但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整体形象。
今年9月份,在厦门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由商务部研究院牵头,将有一个外资基金对接会,目的在于为企业和外国基金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作主要是考虑到,在红筹上市过程中,基金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找基金,哪种基金更适合对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扬2006-08-24 第05版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