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新挑战
新华网武汉12月11日电(记者魏梦佳)我国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副主任秦志辉在“2006武汉——欧洲中小企业合作研讨和项目洽谈会”上指出,随着全球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待调整其发展思路。
截至200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超过了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6%,所创造价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生产商品占整个社会总销售额的近60%,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68%。中小企业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全国新增岗位的75%都是由中小企业所提供的。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广大中小企业加大了自身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新产品和名牌产品数量增多,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秦志辉认为,全球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中小企业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为其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全球化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中小企业可以获取国际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产业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中小企业除了面临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不够、人才短缺等一般性问题,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全球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内外市场统一,保护取消;跨国公司开疆拓土使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减少;任何企业都必须以世界顶尖同业标准来衡量自己。
二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常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往往处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底端,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生产利润往往很薄,利益分配处于不利地位。
三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会有创新。目前,发达国家已把知识产权保护当作重要的竞争策略,而中小企业对此还重视不够。
四是中小企业缺乏国际市场及通行规则的了解和把握。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必须熟悉并把握国际市场行情,了解对方的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营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五是中小企业往往成为贸易争端的受害者。中小企业遇到的反倾销诉讼、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至5年。我国每年有400多万家中小企业从工商登记“户口簿”上消失。而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至7年。
秦志辉认为,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尽快从四个方面调整其发展思路,以适应全球产业化的迅猛发展。
首先,改变过去实施的低成本战略。过去中小企业凭着低成本觅得商机、取得发展,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已出现问题。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土地由审批转向拍卖、地方保护逐渐减少、环保治理等因素都使企业成本增加,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低成本战略受到挑战。
其次,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做法。过去,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资源的投入,如钢铁、水泥、煤炭等。目前,资源对企业的约束力逐渐增强,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将失去竞争力,难以持续发展。
第三,在对外贸易方面,转变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思路。我国中小企业所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难以做强做大,同时企业所遭遇的反倾销案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应积极思考新的发展道路。
最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当务之急。随着中部经济发展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国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新形势,作出相应调整。(完)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