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商务部:面对2007年的“两个市场”一手促消费 一手减顺差



  面对2007年的“两个市场”,商务部长薄熙来的回答是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万亿元,增长13.6%;外贸总额1.76万亿美元,增长24%,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居世界第三;利用外资630亿美元,增长5%;对外投资161亿美元,增长32%……面对2006年这一连串闪亮的数字,商务部长薄熙来却显得十分冷静。在1月15日开幕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谈及2007年的“两个市场”,他透露,重点是促消费、减顺差。  

  关键语:把减顺差作为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

  薄熙来: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较快,2004年为420亿美元,2005年为1020亿美元,2006年又创下新高,近1775亿美元。贸易顺差过大,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已成为对外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大,既不利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涉外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因此,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把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从片面追求出口规模和顺差转向追求出口质量和贸易平衡,希望地方上不要再盲目下达和考核出口指标。
  以减顺差为契机,应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切实把资源能源消耗多、带动就业少、综合效益差的出口压下来,把“虚胖”减掉;同时,制定税收、金融等促进政策,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等国内发展需要的产品进口,像重视出口那样地抓进口。
  在减顺差的过程中,也应高度关注国内经济运行特别是就业受到的影响,注意不要伤及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通过扩大国内消费等措施,把减少顺差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语:千方百计扩大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消费

  薄熙来: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失调,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商务部门位于市场的最前沿,与消费的关系最直接,必须全力以赴促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
  一是准确把握居民消费新变化。2007年将加快完善城乡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监测预测,了解消费动态,掌握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建议,引导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农村消费。一方面,要完善“万村千乡”的功能,在继续扩大农家店覆盖面的同时,扩大其经营范围,尽快赋予农家店书报杂志、烟草等专卖商品的资格,允许其代理通信、邮政业务。组织“万村千乡”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更直接地获得商品供给,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引导工商联手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现在农村消费品很多都是从城市转移下去的,有的甚至是城里卖不出去的东西,严重影响农民扩大消费,商务部门应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农民需要、喜欢的消费品,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家电、轻纺产品下乡。
  三是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大力发展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的社区商业、服务业,继续开展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广京沪等地社区标准化菜场升级改造的经验,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便宜菜;有条件的城市可发展社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在推动餐饮、住宿、洗浴等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同时,加快家政、看护、快递、保洁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完善汽车、建材家居、新型家电等消费热点产品的流通体系,推动信贷消费、租赁消费和循环消费。  

  关键词:加强国内市场建设,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薄熙来:首先,要搞好市场网络建设的规划,加快形成覆盖面广、布局合理、物流通畅的商品流通体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有条件以国际都市为目标,营造国际水平的购物环境。重庆、西安、杭州、成都、昆明、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要努力建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要加快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搞好中心商业区和社区商业的合理布局,既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又促进城市的繁荣。
  要大力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工业品流通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购市场,但流通的先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地商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工作,推广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经验,制定相应标准,全面改造升级,力争形成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特色鲜明、交易规模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强化产品展示、信息服务、经销代理、物流配送等功能。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引导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带动大宗生产资料的直达供货和规模化采购。
  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市场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务部门要在解决农民买难的同时,把农民卖难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要以“双百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使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地方商务部门要主动为农民进入市场牵线搭桥。要进一步增加“万村千乡”农资店的比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农资流通领域,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要形式的农资流通体系。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规范和整治力度,杜绝坑农害农现象发生。
  要加快市场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反垄断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核心、内外贸统一的市场法律体系,研究制定市场管理、行业准入、规范交易行为、商品质量管理、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各地商务部门也要针对本地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要重视有法不依的问题,严格执法程序,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


  来源:《市场报》 ( 2007-01-17 第03版 )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